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余燕红通讯员冼咏琪许咏怡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意味着天气转冷,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
广州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指出,秋季时节养生,应注意平衡,调和阴阳,从饮食、精神情绪、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秋分易发胃病少吃虚寒食物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因为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所以容易腹胀、腹泻、胃痛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养胃。
眼下正是秋蟹大量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蟹肉性寒,脾胃虚寒者,还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等患者尤应注意不要贪多,以免引起腹痛腹泻。
在煮食时加入生姜、紫苏、黄酒等性温之物,能中和螃蟹之寒。但过敏体质者,尤其是对海鲜过敏的人尽量少吃。更要注意的是,尽量不吃隔夜的海鲜。
此外,俗话说“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立秋之后,即便广州依然高热未退,但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苦瓜、哈密瓜不可多吃,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引发胃痛、腹泻。
入秋后注意脚部保暖
羊城气温逐渐转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尽量不要光脚穿凉鞋,如果夜里还开着空调,最好穿上袜子。腿脚着凉之后,也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春闲秋乏夏打盹”,入秋后难免有点身心疲劳感,睡不着觉、醒得早,午后精力不济,困得睁不开眼;有时悲秋感来袭,甚至影响情绪。
要缓解秋乏,可以繁忙工作之余适当拉伸,多走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晚上早点入睡,尽量少熬夜;少吃燥热食品,多吃应季的果蔬;有空泡泡温水脚,舒缓一下。但是如果疲劳感持续不解,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推荐几款解乏食品
1.山药肉粥
材料:新鲜山药~克(干山药50-80克即可),瘦肉或鸡肉50克,克大米或小米,姜丝3-5克。
做法:将肉均切成丁;加入其他材料,同煮1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暖胃。
2.西洋参茶
材料:西洋参片3克。
做法:将西洋参片置于水杯中,加适量沸水。闷约5分钟,反复饮水至无味,然后把西洋参片嚼着吃下。若眼干也可加菊花5克,枸杞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具有滋阴生津、清热明目的功效,适合经常用眼的人。西洋参性凉味甘,凉能清热,甘凉相合,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绝无温燥上火之弊端,因此适合在秋冬季节服用。可改善疲劳、口干、声音沙哑、食欲不振等症状。
3.西洋参煲鸭
材料:西洋参10克,鸭肉克,山药50克,陈皮5克,姜片少许,大枣随意。
做法:鸭肉切块洗净,所有料同放进汤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到慢火煲汤,煲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加食盐调味,待温饮汤吃肉。
功效:鸭肉可以除秋燥。鸭和鸡同为禽类,功效却大不相同。鸡尤其适合冬季进补和坐月子。而鸭属于水禽,元朝的御医忽思慧在《饮善正要》里说,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热毒,利水道。食用鸭肉对体弱阴虚、食少、大便干燥、低热者最为有益。
4.玉竹沙参煲鹌鹑
材料:沙参、玉竹各10克,鹌鹑2只,蜜枣3枚。
做法:将所有材料入砂锅加水,开后撇沫,慢火炖2小时,食前加少许盐。
功效:鹌鹑肉补中益气,强健身体。沙参和玉竹都有清热、养阴、润燥的作用,蜜枣益气生津。此汤能清燥润肺,滋阴清补,非常适合秋分时节养生。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视觉中国
责编
刘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