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临危受命奔赴武汉,手术后仍坚守一线,72
TUhjnbcbe - 2023/3/24 20:04:00

疫情期间,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领路人让我们敬佩。

这些英雄中不仅有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还有一位“老张”。

有一张照片,他穿着防护服,防护服上面写着四个字:老张加油!

别人说叫他,张校长,张院士,他说都不要,就叫老张,在前线就是老张最好。

他就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医院总顾问张伯礼。

整整82天,张伯礼院士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他的精神让我们敬佩。

武汉解封后一个多星期,在4月16日下午五点,他才乘坐从武汉开来的高铁回到天津,面对家乡人热情的欢迎,张院士谦逊地说,我就是平常人做了点平常的事,不是什么英雄。

回想起当初临危受命的情景,张院士肯定还记忆犹新。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在疫情爆发,西药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这么多患者怎么治疗呢,张院士根据过去的防疫、抗疫的经验,大胆的提出来用中药治疗。

1月27日开始,张伯礼院士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5天的时间里,在张院士的带领下,医院收治个患者,他们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感动,但是工作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张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被强令住院治疗。

19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他的双腿还出现血栓症状,但是他还是坚持着。

张院士被称为“无胆”英雄,现在身体完全恢复,精神矍铄。他丝毫没有后悔,还笑称:“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3月19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在武汉解封后,张院士也没有闲下来,还忙于与国外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答疫情问题,帮助国外积极抗击疫情,讲解武汉疗效显著的新冠肺炎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72岁的老人此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出征武汉的瞬间,一度哽咽落泪。他说:“我这个岁数本身在这摆着,说明疫情很重才让我来负责,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来。绝对不能说(不来),没想到不来,一点都没想过(说不来)。不紧张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在外人眼里,居家隔离的时间是漫长的,但是对于他来说在武汉的两个月里是没有时间慨念的,没有放假,不知道今天星期几,只知道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

很多年轻的医护工作说,这次来武汉参加抗疫,一次就变得成熟了。

他说,我们都老了,成熟的都快烂了,还是有很深的感悟,很深的体会,很深的教育。

如果这次不来武汉,张院士说自己会后悔一辈子。

历史会记住这两个月,更会记住这些英雄们!

作为中医的领*人物,可以为疫情做出贡献他很高兴,在三千年,五百多次大小疫症,中医没有缺过一次,而这次,他认为是最漂亮的一次。

张院士还是特别可爱的老人,特别谦虚,喜欢写诗喜欢音乐。

说道他的诗,他总说,我不会写诗,是瞎诌的!诗言志,有些想法不一定直白的表达出来,通过诗可以蕴蓄这很多东西,可以有利于思考,可以有效的防止痴呆!

怪不得72岁的张院士思路清晰,脑子这么灵活呢!

张院士写诗都是有感而发,有时候几个月不写一首,有时候一天写两首。先写在手上或者纸上,过段时间再慢慢修改,就为大家呈现出一个一个作品。

他还为疫情写了一首诗:

《东湖百花楼》东湖立春明媚苏,阳气升发疫魔屠。正是国难共担时,百花楼里大运筹。

张院士的情怀都在诗里!

就像他说的:“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

72岁的老人,82个日夜,做了手术还坚持工作,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

这个可爱的老人,让我们也感觉亲切尊敬!他们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是我们祖国的珍宝!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危受命奔赴武汉,手术后仍坚守一线,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