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简宏妮江苏苏州报道
“我想好好保护我的眼睛,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织锦,我还没有看到。”一生研究丝绸,从年初识宋锦,到现在已经55年,82岁的钱小萍对宋锦,依然保持着“只若初见”的情愫。
钱小萍
盛夏时节,雨后的苏州城空气中带着清香。在北寺塔的对面,有一座现代风格的白色建筑物,它就是中国第一座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博物馆的后院里,曲径通幽处有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楼前挂着一块牌匾: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
82岁的钱小萍身穿紫色宋锦服饰、说着一口吴侬软语,作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始人,钱小萍很多的时光与记忆都留在这里。
“我想好好保护我的眼睛,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织锦,我还没有看到。”刚刚上映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里,钱小萍这样说。从年初识宋锦,到现在已经55年。而她对宋锦,依然保持着“只若初见”的情愫。
结构的科学
年,钱小萍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编者注:现为常州市武进区)安家舍西洋桥一个地主农家,初中毕业后,赶上新成立不久的苏州浒墅关蚕丝学校(后更名为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再后又改为苏州丝绸工学院,年并入苏州大学)丝织专业首届招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钱小萍放弃考高中上大学,毅然报考——此前她从未接触过丝绸的相关知识,但丝绸在她想象中是“美丽的”“精致的”。
16岁那年的夏天,钱小萍带着干粮和萝卜干,从武进县出发,前往苏州考试,3天的考试后是漫长的等待,然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从多人里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届丝织专业30多名学生之一,钱小萍最初心里想的是:“我可能不会靠这个吃饭。”没想到,不久她就改变了这个想法,并终生浸淫于丝绸行业。
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丝织专业在当时名头不小,由费孝通的姐姐、我国女蚕丝专家费达生和她的先生、著名蚕丝教育家郑辟疆共同创办。因为是第一届,很多教材都是老师亲自编写。在班上年龄偏小的钱小萍,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讲,默默地分析丝绸织物的结构,学习丝绸的知识。
第一次被丝绸所深深震撼,缘于年去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实习。两个月的时间里,钱小萍首次领略了中国丝绸织锦精美而独特的生产技艺,“我第一次知道,丝绸有那么复杂的工艺,有那么漂亮的产品,我感到很震撼,感觉自己有很多知识要学习和钻研。”
同年夏天,钱小萍从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苏州丝绸研究所从事丝绸新品种设计。在研究所,她在金纯荣老师的指导下,花大量时间对各类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大部分是锦缎类,这类织法繁复、色彩华丽的织品深深地吸引着钱小萍,也为她之后进行宋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她设计的处女作“莹波沙”,以构思巧妙、工艺精良而获得成功,行销到苏联和东欧各国。
然而,在丝绸研究所工作的十几年里,真正让钱小萍声名鹊起的,却是另一项科技发明。
上世纪50年代末,纺织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任务,医院和苏州丝绸研究所接受了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作为最年轻的设计人员,成为金纯荣学生的钱小萍也参与其中。当时中国在人造血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从国外带回的一小段样品外,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作参考,更没有一点经验作依据,完全要从零开始。而金纯荣和钱小萍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学习,最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
年,钱小萍的导师金纯荣去世。年,由钱小萍主导研究的一种内壁有卷曲形绒毛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也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验,效果很好,这就是中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这项技术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医院推广应用。
年4月,钱小萍被国家科委选定,参加了“日内瓦第14届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在会上,钱小萍发明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荣获“国际发明镀金奖”。站在日内瓦讲台上的钱小萍,被误认为是医生,她只能跟人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设计研究纺织人造血管的科技人员。”
谈及丝绸织物和人造血管的共通之处,钱小萍说,它们都是织物结构的科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钱小萍为代表的全国首届科班出身的丝织专业毕业生,所习得的,是一项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跨界综合性技艺。在研究设计人造血管的过程中,钱小萍撰写的论文《论管状组织》发表在《纺织学报》上,并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荣获A级论文奖。
“我需要去抢救它们”
宋锦第一次大面积“出圈”是在年。在年APEC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穿上了一身“新中式”华服,它们沉着雅致、精致含蓄,完美体现了东道主中国的大国气度和文明古国风范。这次走红的“新中装”,主体面料正是选用了钱小萍所设计的宋锦。
而在宋锦惊艳世界之前,这种兴盛于南宋时期、曾被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传统面料,已经让钱小萍牵肠挂肚了48年。
年,钱小萍被苏州丝绸研究所派往苏州宋锦厂做设计调研。负责品种设计的钱小萍,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主要是收集宋锦样品,分析织物结构。那是一段和宋锦朝夕相处的时光,也是她和宋锦的“人生初见”。在钱小萍看来,宋锦是一种美丽典雅、能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面料,她称宋锦为“经纬显花锦”,形容它“文静、美丽、内敛、高贵”。
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的鼎盛时期。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制作技艺几乎失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宋锦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宋锦业重获新生,但“文革”后,传统宋锦织机和织锦工人都所剩无几。
上世纪90年代,在包括生产宋锦的厂家在内的苏州大量丝绸厂遭遇倒闭潮期间,钱小萍抢救、保护、展示和弘扬中国丝绸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工作也如火如荼——年10月,她所创立的国内首家丝绸主题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开馆,她将该博物馆设计成集收藏、展览、陈列、研究、复制、织机操作和宣传、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丝绸博物馆要自力更生发展下去,还要贴钱做宋锦的研究”。
鼎盛的时候,在*府每年只有10万元补贴的情况下,苏州丝绸博物馆拥有百来号员工,钱小萍再现了“东北半城,万户织声”的古老苏州城盛景,创造性地将各式织机和纺织工人搬进了博物馆。为了征集和运送一台传统而笨重的漳缎机,她将它们先暂存在妹妹钱小芬乡下的家里,然后将织机拆成不同的部分,用船分别运到苏州。
与此同时,钱小萍也没有放松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她发现,相比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的日益兴盛,源于苏州的宋锦却濒临技绝的境地,于是,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历代丝绸织锦的研究复制上,又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每当有丝绸文物出土时,她总是不顾细菌感染的危险和旅途的劳顿,欣然前往,如获至宝。
而让她深切感受到宋锦濒危的,是一家宋锦厂的倒闭。因为就住在工厂对面,当看到纺织机器、产品散落一地等待被“料理后事”,曾经的牌匾风雨飘摇,钱小萍意识到“我需要去抢救它们”。她掏钱买了一些机器和样品,这些至今还作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库房里的珍贵藏品。
往后很多年,钱小萍将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宋锦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带领学生复原和创作了四合如意纹宋锦和《璇玑图》宋锦等多幅作品;修复和复原了失传的宋锦花楼织机;受苏州市文广局领导委托,负责撰写了《宋锦非遗申报书》,并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写信,为宋锦年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做出了贡献;撰写了《中国宋锦》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宋锦的历史文化和宋锦的织物结构、纹色以及制作技艺……
默默耕耘数十载,濒危的宋锦和低调的钱小萍,都迎来了一些高光时刻。年,钱小萍被评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同一年,在苏州市文广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中国丝绸协会给她颁发了“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在宋锦因为APEC峰会惊艳世界的同一年,钱小萍历时6年完成的宋锦作品《西方极乐世界》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轰动。
宋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原件由苏州织造局以宫廷画家丁观鹏的画图为蓝本织成,多年来一直封存在故宫博物院。钱小萍在文献上看到彩织的“西方极乐世界图轴”照片,深受震撼。6年间,她自筹资金,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合作,集结了十几个工人和技师,一点一点将它复制出来。被成功“复活”的宋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长3.86米、宽1.72米,整个图轴运用了几十种丝线,创造了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和各式亭台楼阁、奇花异鸟,堪称壮举。
逆境中的领头“杜鹃”
“钱小萍的工作集高、精、尖于一体,她仿佛一只啼血的杜鹃,在漫漫丝绸之路上,践行自己复古创新的华彩人生。”江苏省原副省长、教授、博导吴锡*曾这样评价这位同僚兼挚友——她们都是首批高级工程师,也都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前后15年聚首在一起。
张謇的孙子,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张绪武也十分支持钱小萍,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新馆的奠基仪式上,他送了一幅亲笔提写的条幅“千语万步,终成因果。并附言:千年丝绸之乡建立丝绸博物馆,顺理成章,但并不为所有的人理解。钱小萍同志为继承发扬民族精华,讲千言语走万步路,激励众心,依靠群力换来今日奠基之庆,一表敬意也,为自勉自责”。
钱小萍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先生金振明相识于微时,已经携手走过了金婚。两个儿子在各自的领域都非常出色,孙子孙女也都已经成才。在他们的乡间别墅里,钱小萍有一个花园,种着枇杷树、石榴树、桂花树,她的阳台上也种满了花。她和老伴儿一起料理家务,打理花园。
种花和看书是钱小萍为数不多的休闲项目。除此之外,她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每天5点多醒来,脑海中所规划的就是一天的工作,“我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所以我才可以一生做那么多事。”老伴儿为此常常劝说:“你不要拼老命了,你留一点老命我们一起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名利和幸福都有了,钱小萍目前最焦急的事却有两件:一是能多带几个徒弟,把宋锦织造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二是设计出更多的宋锦作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我不希望有人认为宋锦作品只能在博物馆,我们也可以创新,也可以走向市场。”她最近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双面彩色提花纱罗和双面彩色提花织锦。
回顾一生,钱小萍无限感慨:“我这一生,很多事都是从逆境中开始,在逆境中完成。”看起来矍铄而健谈的她,却有一身的病痛:由于用眼过度,视力已不太好;曾因醉心于研究刚出土的织物文物,而导致肺部细菌感染;做过胆囊切除手术和腰椎管手术;换过人造膝盖……炼染厂厂址上建起来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土质潮湿,她的馆长办公室是一间逼仄阴暗的小房间,当她忘我工作时,常常感受不到阴冷潮湿对自己的影响。
在接到设计第二代人造血管任务的时候,正值“文革”时期,钱小萍因为成分问题被安排参加苏州丝织试样厂的建厂劳动。白天,她在车间劳动,晚上回到家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创立和经营苏州丝绸博物馆期间,她的母亲、丈夫、妹妹、外甥女都陪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人才,仿佛平地起高楼,她不仅是总设计师,也是工人。在她艰难创业时,丈夫曾以每年25万元的租金租用丝绸博物馆新馆的办公室,以补博物馆日常运营的无米之炊。
沈芝娴是她的外甥女,从苏州丝绸博物馆成立开始,一直跟随着她。钱小萍曾经有机会给员工提供编制、分房,但这些好事统统都没轮到家人,因为她要把最优厚的条件留给科班毕业的引进人才。妹妹钱小芬同样跟她一起经历了博物馆创立,但直到妹妹退休,钱小萍才意识到因为没有给对方缴养老金,导致她没有退休工资。
钱小萍淡然地说:“做人做事,竭尽全力就无遗憾。”岁月仿佛并没有将过往的风霜刻在她的身上,而只是赠予她更多的坚韧和使命感。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年9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