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勿以ldquo疝rdquo小而不
TUhjnbcbe - 2022/6/13 23:41:00

很多新手爸妈在照顾小宝宝时发现,孩子哭闹或用力时,大腿根会有个鼓包;等孩子平静时鼓包又不见了。有些老年人身上也有类似的鼓包,不痛不痒,由于发生部位较隐蔽,家人也不知道。这样的“包”对生活好像没什么影响,但偶尔又有胀痛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谢波表示:这些奇怪的鼓包名为“疝”,儿童的腹壁发育不完善,老年人的腹壁肌肉萎缩,都容易出现“疝气。”

“疝”?来者不善!

“疝气”在民间通俗的叫法是“小肠气”,即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形象点说:本来你的小肠在下腹部,由腹膜包裹住,由于某些原因,这个膜破了个洞,于是小肠就通过这个洞口鼓出去了,进而形成一个“鼓包”。

疝的种类很多,位于下腹部和大腿根部之间的称为“腹股沟疝”;位于肚脐的称为“脐疝”;位于上腹部正中的称为“白线疝”;也有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切口疝”。

脐疝示意图(图源网络)

虽名为疝气,但这种病往往来者不善。大多数情况下,疝仅表现为局部的“鼓包”,平卧和按压后肿块可回纳,患者通常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因此往往被忽略,甚至认为能自愈。谢波医生介绍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疝不仅需要治疗,而且应该尽早手术治疗,否则易导致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三个关键词,自测是否有疝气

勿以“疝”小而不为,疝气不是气而是病!那么,如何确定自己及家人是否有疝气?三个关键词,在家即可自测这个危险是否已经存在——

胀:腹股沟疝早期症状主要是小肚子胀痛,休息后减轻,运动后明显;晨起减轻,下午明显;

坠:腹股沟区域坠胀,初期平卧会逐渐缓解,中后期休息也不会得到缓解;

鼓:在疼痛的一侧腹股沟会触摸到包块,包块特点“卧隐立现”,即平卧后包块减小或消失,站立时包块向外突出。

如果有以上症状,一定要注意可能已经出现疝气了,医院检查就诊。因为疝气的突出物往往是肠管,肠道的部分会从一个小间隙中出去,由于间隙很窄,肠管容易被卡住,如果放任不管,容易导致肠管嵌顿、坏死,出现肠梗阻的表现,甚至肠道穿孔导致急性腹膜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预防疝气?

“就像我们挤牙膏一样,疝气的发生也多是由于腹压升高导致,对于疝气的预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行为及活动,如便秘、咳嗽、排尿困难以及婴儿经常啼哭等。”谢波医生建议:疝气越早进行手术治疗越好,对于超过90%的疝气患者而言,最终都会因疼痛、包块越来越大等原因选择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疝气手术的微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需在腹部切2-3个小口,即可完成疝气手术,极大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疤痕。并且较过去手术有巨大的优点就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可以发现隐匿疝,同时解决双侧腹股沟疝问题,且复发率大大降低。

医院普通外科下设亚专科若干,腹外疝科就是重点亚专科之一,拥有一支专业、经验丰富的高学历团队。开展各类各类腹外疝诊疗服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技术精湛,每年完成各类腹外疝手术余例。

医院

普通外科之腹外疝专科

诊治范围——各类腹外疝,如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闭孔疝等。

诊疗特色——采用国际流行的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式,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TAPP、TEP)、腹腔镜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术式具有创伤小、无疼痛、恢复快、无复发等特点。对于巨大疝、复发疝、复杂疝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

本文指导医生

崔东明

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胃癌、肝癌、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普通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腹外疝、甲状腺、乳腺、胃肠、肝胆、胰脾等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腹腔镜精准微创手术,如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甲状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肝脾肿瘤切除术、胰腺肿瘤切除术及肝胆结石微创治疗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多项。

谢波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多年,熟练掌握胃肠、肝胆胰、肛肠、甲乳、血管、疝气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对急诊外伤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上消化道穿孔修补、阑尾切除、疝修补及腹腔镜探查等。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篇。

更多优质内容

全国心血管权威专家、传奇女院长周颖玲来了!肝胆胰外科“巨匠”简志祥加盟医院不吃早餐会得“胆结石”?真相竟然是......耳朵嗡嗡响是怎么回事?耳鼻喉科专家彭宏提醒:小心可能是中耳炎

我就知道你在看,最近

1
查看完整版本: 勿以ldquo疝rdquo小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