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八上语文期末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很难重点
TUhjnbcbe - 2024/9/16 18:27:00

12八上语文期末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

(上·河北沧州·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上自劳军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语段(一)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D

2.(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3.作者从造就人才(个人)和治理国家(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连举六个例子从个人角度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然后从国家角度强调没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兴起,这里指被任用/流露;

B.违背,不顺/通“弼”,辅佐;

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慰问;

D.均为代词,这,这些;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句重点词语: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个人“生”的价值。这是从造就人才(个人)的角度进行的论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这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进行的论述。

(上·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和链接材料,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百里奚举于市()(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人恒过()

5.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

B.艰苦环境造就人才,一个人经受一点艰苦磨炼不是坏事。

C.一个人,要想成才成大事,必须先把自己置于艰苦境地。

D.“安乐”有危险,“忧患”不可怕。

7.选文和链接材料表达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吴既救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困强,于公元前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4.市场,集市这了解,明白错误

5.(1)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2)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6.C

7.都认为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练人,成就人,人生在世,吃点苦不是坏事。不同的是,选文中的“苦”可能是客观的不期而遇的,而“链接材料”中的勾践却是为了雪耻而自找“苦”吃,故意“苦身焦思”“仰胆”“尝胆”“食不加肉,衣不重采”,以此磨砺意志,发奋图强。

4.本题考查文言词义。学生需根据积累,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1)句意: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市:市场,集市。

(2)句意: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人的身上。是:这。

(3)句意: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喻:了解,明白。

(4)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过:犯错。

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然后:这样以后。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必须先把自己置于艰苦境地”有误,文章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强调了忧患是难以避免的,应理智看待、坚强不屈,从战胜忧患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说“必须先把自己置于艰苦境地”。故选C。

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文本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和材料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两文都强调了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练人,增长人的才干,助力人成就事业。

根据文本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文本中的“苦”大多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根据“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在,材料中的“苦”是勾践有意而为,属于自找“苦”吃。他意“苦身焦思”“仰胆”“尝胆”“食不加肉,衣不重采”都是为了提醒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发奋图强。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终于灭掉了吴国。

(上·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将近B.杂然相许许:赞同

C.寒暑易节易:交换D.固不可彻彻:彻底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山不加增学而不思则罔

B.达于汉阴相与步于中庭

C.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

D.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10.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B.选文第二段可分为三层,分别是面山而居、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C.文章写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要想实现目标就要不畏艰难险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8.D9.A10.C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故选D。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B.介词,到/介词,在;

C.助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

D.介词,凭借/介词,把;

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该项中“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表述错误,由文中第二段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的内容可知,其妻只是对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没有阻止和嘲笑的意思;

故选C。

(上·河北邯郸·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2)军士吏被甲

(3)天子且至(4)居无何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介胄之士不拜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一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文帝,汉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14.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1.驻军同“披”,穿着将要经过

12.(1)在军中我们只听从将军的吩咐,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2)穿戴者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13.B

14.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威严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11.本题考查文言字义。

(1)句意: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军:驻军。

(2)句意:官兵都披戴盔甲。被:同“披”,穿。

(3)句意:皇上将要驾到。且:将要。

(4)句意:过了不久。居:经过。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闻:听从;诏:诏令。

(2)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拜:行跪拜礼。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有误,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文章中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侧面烘托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惊”在文中的意思为惊诧,吃惊。“群臣皆惊”的原因,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周亚夫治军角度:霸上、棘门的军营管理松懈,而周亚夫的军营治军严明,群臣为周亚夫的管理军队之严格而“惊”;

周亚夫对天子的态度的角度:在军营中,皇上不能骑马;周亚夫见到皇上也没有行跪拜礼,群臣对周亚夫过分严守军纪,对皇上也不留余地的态度而“惊”;

天子角度:皇上在周亚夫的军营中没有得到优待,但是皇上不仅没有恼怒,反而赞许周亚夫,群臣对皇帝的深明大义、遵守军纪而“惊”。

(上·湖南娄底·八年级统考期末)

富贵不能淫

《孟子》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5.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B.子未/学礼乎

C.立/天下之正位D.与/民由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父命之(命令)B.必敬必戒(告诫)

C.以顺为正者(介词,因)D.此之谓大丈夫(助词,的)

17.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作者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

B.“丈夫之冠也”中的“冠”,指古时男子年满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选文先写景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摆出理由,然后孟子先确立观点,后批驳。

D.选文运用排比句式说理,对照鲜明,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9.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5.C16.B17.D

18.(1)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2)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9.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15.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

A.“一怒而诸/侯惧”中“诸侯”为一个词,不能停顿;

B.“子未/学礼乎”中“未学礼”为一个动宾结构,中间不能停顿;

D.“与/民由之”中“与民”“由之”之间停顿;

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虚词的能力。

A.句意: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C.句意:把顺从作为做人原则的。以:把;

D.句意: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之:结构助词,不译;

故选B。

1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手法,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春秋时期思想家”错,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

B.“指古时男子年满十八岁行冠礼”错,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C.“然后孟子先确立观点”错,应是孟子先批驳,然后确立观点;

故选D。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是:这。焉:怎么。子:你。

(2)得:实现。由:遵循。独:独自。行:行走。道:正道。

19.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

结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大丈夫应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

(上·重庆·八年级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父命之②丈夫之冠也

③往之女家④与民由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把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类比,流露出对公孙衍和张仪的不屑、鄙视。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住进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最正确的位置——义,走着最正确的道路——礼。

D.选文探讨了“何为大丈夫”的问题,先是景春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孟子加以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3.按照选文中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请你判断中瞿式耜是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永祚①迎降,城中无一兵。式耜②端坐府中,家人亦散。部将戚良勋③请式耜上马速走,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俄总督张同敞④至,誓偕死,乃相对饮酒,一老兵侍。召中军徐高⑤付以敕印,属驰送王。是夕,两人秉烛危坐。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

①永祚:即王永祚,晚明时任桂林的官员。②式耜:即瞿式耜(sì),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③戚良勋:瞿式耜的部将。④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⑤徐高:任中军将军。

20.训导行加冠礼同“汝”,你的丈夫遵循

21.①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②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2.B

23.“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他的部将戚良勋请求他迅速上马离开,式耜坚决不听,把他喝退回去。式耜誓死不逃不降,体现了甲文中“行天下之大道”,做事合乎道义;“俄总督张同敞至,誓偕死”“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面对敌兵,坦然赴死,体现了甲文中的“威武不能屈”。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父亲给予训导。命:训导。

(2)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加冠礼。

(3)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指你的丈夫。

(4)句意: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由:遵循。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得志:能实现理想时;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淫:使……惑乱、迷惑;移:使……改变、动摇;屈:使……屈服。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孟子把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类比,论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故选B。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大丈夫”的标准,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根据链接材料“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他的部将戚良勋请求他迅速上马离开,式耜坚决不听,把他喝退回去,式耜誓死不逃不降,体现了式耜做事合乎道义;文中“威武不能屈”,是指不能轻易屈服,根据链接材料“俄总督张同敞至,誓偕死”“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可知,他在面对敌兵,坦然赴死,不屈服于敌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

永祚向大清兵迎降,桂林城中没有一个士兵守护。式耜端坐在府邸中,他的家人也疏散了。他的部将戚良勋请求他迅速上马离开,式耜坚决不听,把他喝退回去。过了一会儿总督张同敞来了,发誓要和他一同死,两个人开始相对饮酒,一个老兵在一旁侍候他们。式耜召来中军徐高把敕文、官印交给他,嘱托他骑马送到永明王那儿去。这天晚上,他们两人点上蜡烛在室内正襟危坐。黎明时分,大清部队的几个骑兵来了。式耜说:“我们等死已经等很久了。”

(上·重庆铜梁·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4.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中“太丘舍去”和“相委而去”的“去”字都是“离开”的意思,据此推断,本文中“委而去之”的“去”字也有同样的意思。

B.在字典中“威”解释为:①尊严;②权势;③震慑;④以声势或武力逼迫他人。结合语境,可得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威”是第③种意思。

C.根据资料显示,“至”的本义是“到来,到达”,后引申为“极”“最”。本文中“寡助之至”和《陈太丘与友期》中“待君久不至”的“至”都用了引申义。

D.《说文解字》中的“畔”释为:“田界也。从田,半聲。”该字文中未用“田界”之意,而用读音相同的“畔”来指代“叛”,故应以“叛”的意思来理解。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6.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观点,论证中运用了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结构缜密。

B.原文画线句子连续使用了四个双重否定句,使表达上气势强烈,突出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C.孟子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来具体证明,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

D.文末将“多助”与“寡助”对比,强调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推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7.选文与链接材料关于治国的理念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①荣华者,必取之于身②。故据万乘之国,持百姓之命,苞③山泽之饶,主士众之力,而功不存乎身,名不显于世者,乃统理④之非⑤也。

——陆贾《新语·至德第八》

[注]①流:流传。②身:自身,这里指个人品格、修养。③苞:通“包”,包裹;怀抱。④统理:统辖治理。⑤非:错误。

24.C

25.(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6.B

27.选文强调了人和,即得民心的重要,链接材料除了强调得民心之外,还强调了统治者要加强个人修养。

24.本题考查字义。

C.待君久不至:等了很长时间,您也不来。至,本义,到来,到达。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9%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上语文期末考试,课内文言文阅读很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