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义务摆渡25载,漯河这三人上榜中国好人
TUhjnbcbe - 2024/3/31 16:47:00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刘广超实习生杜梅

4月1日,记者了解到,中央文明办近日发布的年1月~2月中国好人榜中,共有3名漯河人光荣上榜,他们分别是义务摆渡25载的盛卫川、王玉娥,25年侍奉双亲和哥哥的柏风河。

盛卫川、王玉娥:初心不改,方便乡邻

盛卫川,男,汉族,年4月出生,今年71岁;王玉娥,女,汉族,年12月出生,今年72岁。两人是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小潭村村民。年,老两口接过摆渡的重任,从此走上了摆渡的人生生涯,日复一日地走过了25个春秋,为周边群众的出行、上学、就医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姬石镇的沙河边上,有个小潭渡口,每天都有一二十人来往渡船,而且大多数人还不用掏钱。给大家摆渡的正是盛卫川、王玉娥两位老人,今年两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已有岁了。

两人2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着摆渡工作,为周边村民出行、上学、就医等提供方便,累计运送村民10万人次、1万余辆机动车安全送达河对岸,赢得了乡邻的一致好评。年,盛卫川荣获感动漯河十大年度人物;年,荣获“漯河市道德模范”;年,荣获河南省学雷锋标兵。

夫妻一起,勇挑重担

年以前,黑龙潭乡原辖区以沙河为界一分为二,河东南的辖区新设置为姬石乡后,两岸过往的人比过去少了,摆渡人先后换了几次,都因收入低不愿意干。

年,当时身为小潭村治保主任的盛卫川,考虑到周边群众对出行方便的迫切需求,毅然决然接过了摆渡的重任,盛卫川郑重承诺,要为村民义务摆渡。子女和村民们都不理解。王玉娥说:“儿女们不用我们操心,地里种的也吃不完,平日里也没大花销,咱老两口能为乡邻出行提供方便是行善积德的事,我跟你一块干。”

风里来,雨里去,夏天要防汛,冬天要挨冻,摆渡却一天没有耽搁。谁家结婚办喜事,哪家的孩子需要看病,盛卫川夫妇总是有求必应。盛卫川说:“接过摆渡的担子,基本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但考虑到能够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心里还是很幸福的。”

克服困难,坚守苦差

“本村、黑龙潭南街等附近村的村民渡船,他一律不收钱,常年都这样。稍远点村的人和外地人坐船,一般每人一元,骑车的两元,忘带钱的人也让坐,挺不容易的!”提起老盛夫妇,乘船的人赞不绝口。

现在农闲时去掂个泥兜(建筑活)、搬个砖头,每天也能挣个百十元。而老两口渡船的收入加起来,每月也不到元,这些钱还要用于船只的日常维修保养,不挣钱不说有时还要自己倒贴。

后来为了方便乘客,盛卫川和老伴又自掏腰包在渡口修建了候船厅,上面挂有安全告示牌,不远处还有间小房,里面容得下一张小床,是盛卫川夫妇和渡船客临时休息的地方。候船厅内还留有盛卫川的电话号码,如果夜里有急事可以拨打此号,随叫随到。

他们手上的茧子,都磨掉了好几层。后来盛卫川和老伴又自己拿钱买过3条运沙船,每条船大概花费七八千。直到年12月底召陵区交通局配送了现在用的大铁船,摆渡的工作环境才有了改善。盛卫川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摆渡不仅身体好,还能为大家服务,心情也好!”

多次救人,拒绝报答

年农历三月十八那天逢会,小潭村吕某,去对岸黑龙潭岳母家探望后乘船返回,喝晕的舅哥追着不让走,船走到河中央时,其舅哥竟下水游过来追赶,但由于刚喝完酒,水又凉,很快便支持不住了……“不中,危险!”盛卫川立马掉头快速向回划,及时将吕某的舅哥救了上来。

年7月31日,那天天气特别热,盛卫川像往常一样来到渡口摆渡,当时正与登船的村民说话,突然听到渡口下游有孩子呼救的声音。盛卫川一回头发现两个孩子滑到了河中央,一漂一浮地只露着头,他裤子没脱就跳入水中,迅速游了过去,将一个孩子推向岸边,接着又将另一个孩子救起。

“他恁大的年纪下水救人,是俺全家一辈子的大恩人啊!”被救孩子的家长说。问起盛卫川当时的感受,这位外表敦厚的汉子嘿嘿一笑,说道:“当时情况危急,什么都顾不上去想,把安全、危险抛到了脑后,当时就一个信念,救出两个孩子。”

还有一次,他有急事回村,两个渡船人等不及自己摆渡过河,不小心脱离了钢丝绳,在水上急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得知情况匆忙赶回的盛卫川,立即乘备用的鹰船划过去,帮他们顺利渡到对岸。

25年来,岁月在这对风里来、雨里去的夫妻脸上留下了印记,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改变不了的是夫妻二人对摆渡生涯的坚守。老两口现在身体结实,精神矍铄,坚持每天为周边村民们行方便。盛卫川说:“渡口离不了人,只要我俩身体中,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

柏风河:为孝悌,舍弃自身幸福

柏风河,男,年1月出生,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柏庄村村民。为了照顾久病的父母和智障的哥哥,他放弃了结婚成家的机会,从20多岁的青春小伙到年逾半百的中年人,他25年如一日坚守并践行孝道,默默无闻地陪伴照顾父母和哥哥,让父母在病痛中得到安慰,享受人生幸福。

街坊邻里都夸赞柏风河是一个大孝子,他用执着与坚强、勤劳与智慧,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年12月他被评为“漯河市第十一届十大孝子”,年9月被漯河市文明委评选为“漯河好人”。

瘦弱肩膀,扛起家庭苦难

柏风河的父亲,从60多岁时就患上了心脏病,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柏风河说:“父亲患病时我才20多岁,正是结婚成家的年龄,家庭遭遇这种情况就像天打雷劈似的打在我的头上。”

发生在病床前的一幕幕像是电影镜头,一转眼几十年光阴悄悄溜过,周遭事物发生了变化,但人未变,心未变。亲情面前,孝子对父亲不离不弃,曾是20多岁的柏风河,主动放弃了事业和爱情,独自照顾久病的父母和智障哥哥,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被柏风河撑了起来。

20多年里,柏风河的父亲心脏病越来越重,柏风河为了照顾好父亲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柏风河告诉记者:“父亲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他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灾难。听我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差点被饿死,命是侥幸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柏风河对父亲经历的灾难感同身受,他十分心疼父亲,不想让他再经受任何痛苦。为了照顾父亲,他放弃了结婚成家的打算,现在他知道这是一种牺牲,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维持父子亲情的存续。

年,柏风河父亲心脏病发作,医院后,医生给父亲下了病危通知。柏风河没有放弃,尽管家庭十分贫困,但是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抢救父亲,在医院十多天后,柏风河的父亲病情有所好转,就回到家中用药治疗。柏风河父亲85岁那年,医院里做胆囊上的手术,两次住院医生都说让他准备后事。但柏风河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仍尽医院抢救父亲,回家后病床前精心照料直到年农历8月28日父亲去世。

用行动证明,久病床前有孝子

柏风河现在和母亲生活的地方,位于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柏庄村,在他的家里感觉不到家有病人而常有的暮气沉沉和凌乱。干净的院子、满园的花草、洁白的墙壁和整洁的家居摆设,处处透出家的温馨。柏风河说:“母亲是喜欢花的,院子里种上花草也是为了让母亲看到心情好。”

柏风河的母亲患的是脑梗死后遗症,从年生病到今天已经21年了,从年就瘫痪在床不能动了。十几年来,他精心伺候着瘫痪在床的老娘,天天喂茶喂饭,擦屎擦尿。柏风河还要照顾智障的哥哥,家中的大小事情全靠他来处理。

柏风河每天张罗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早晨五点半,天还未亮他就得起床,尽快把早饭做好,照顾母亲和哥哥起床、穿衣、喂饭、吃药,忙完又得开始中午的操劳。下午,他会推着轮椅,带母亲到外面转一转,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他得空时,常给母亲按摩手脚、梳头、剪指甲。多年来,柏风河为照顾家里人,没有出过一次远门。

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都得花钱,对柏风河来说生活是不易的,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倒柏风河。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他每天早起为母亲、哥哥做好饭菜,安置好他们后,就四处打短工,跟着建筑队建民房,到砖厂打零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就这样他用自己的臂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凡人善举,感动街坊邻里

附近的村民谈起柏风河没有一个人不翘起大拇指的,“风河的遭遇常人难以承受,风河的孝心别人也没法比。”村民柏铁栓说:“如果从他照顾躺在床上的老父亲算起,他已经把25年的时间用在了孝敬老人的身上了。”

“风河孝不孝老人,光从老人每天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儿异味就能知道。这没有耐心和细心可是做不到的。”村民柏伟逄称赞说:“风河一直没有成家,至今单身一人,为照顾父母亲放弃了对自己幸福的追求,没有真诚的孝心,真是做不到。”

“我怕老母亲担心我会烦她,就想尽办法让她快乐。因为我每一次喂饭我母亲就会看我的脸,看我是不是厌烦她了,我总是笑着说娘吃吧,我伺候你多活几年,娘在家就在。”柏风河说:“每次说过这些话,我都会偷偷地哭。爹娘是世上最亲的人,只要有爹妈,活着才幸福!”

年10月,考虑到柏风河的家庭状况,村里为柏风河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块钱。在村里和政府的帮助下,柏风河家庭的生活条件也在慢慢变好。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柏风河就是这样的一个孝子。他这25年,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在困境中扶助着老人,他用善良、无私的信念做老人的精神支柱,坚实后盾;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为邻里树立了典范,奏响了一曲令人钦佩的孝老爱亲乐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义务摆渡25载,漯河这三人上榜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