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穿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础医学综合消化系统 [复制链接]

1#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脏(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大系统之一。它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到肛门的长肌性管道。临床上常把口腔至十二指肠的这部分管道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小消化腺分布在消化管的管壁内,大消化腺包括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借助导管将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管腔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具有感受味觉、咀嚼食物和发音等功能。口腔向前经口裂通外界,向后借咽峡与咽相通。其前壁与侧壁由唇与颊组成,顶为腭,底由黏膜、肌和皮肤组成。口腔被上、下牙弓分为前部的口腔前庭和后部的固有口腔。

(一)唇和颊唇分上唇和下唇,它们围成口裂;唇外覆皮肤、内衬黏膜,中间为口轮匝肌;唇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富含血管,称唇红,如缺氧或寒冷则呈绛紫色,临床称发绀。颊是口腔的侧壁,由皮肤、颊肌及黏膜构成;正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的颊黏膜是腮腺管的开口处。上唇皮肤和颊交界处的浅沟称鼻唇沟。

(二)腭腭为口腔的上壁,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两部。硬腭由骨腭(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的水平板构成)和表面覆盖的黏膜构成。软腭由肌、肌腱和黏膜构成,其后部斜向后下称腭帆;腭帆后缘游离,中线处有垂向下的突起称腭垂,腭帆后两侧前方有抵至舌根的腭舌弓,后方有移行于咽侧壁的腭咽弓,两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帆游离缘、腭垂、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三)牙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及协助发音的作用。牙位于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之间,镶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下牙弓。

1.牙的种类与牙式人的一生要更换一次牙。儿童牙称乳牙,共有20个,即上、下颌左右各5个;成人牙称恒牙,共32个,即上、下颌左右各8个。

(1)牙的种类:人类由于食物复杂,牙进一步分化,出现形状、功能各异的牙,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2)牙式:临床上以被检查者方位为准,用列于横线上与下的罗马数字或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上颌或下颌的相应乳牙和恒牙的位置,竖线则示左或右牙列,如“V[1]”,表示左下颌第2乳磨牙,“5[2]”则表示右上颌第2前磨牙,这种特定的牙科记录方式为牙式。牙式排列如下(以左上颌牙为例)。

乳牙牙式:

恒牙牙式:

2.牙的形态结构牙的形状和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形态和构造是相同的。

(1)牙[3]开口于牙根尖端的根尖孔。牙的血管和神经通过根尖孔和牙根管,进而进入牙冠内较大的牙冠腔。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其内容纳牙髓

(2)牙的构造:牙质是牙的基本组成结构。牙冠部的牙质外面覆有全身最坚硬的物质,称牙釉质。牙根与牙颈处的牙质外包有牙骨质。牙龈是口腔黏膜覆盖于牙颈及牙槽骨的部分,血管丰富,呈粉红色。牙周膜是介于牙槽骨与牙根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具有固定牙根和缓解咀嚼时所产生压力的作用。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作用。

(四)舌舌是位于口腔底的肌性器官。舌具有协助咀嚼和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1.舌的形态舌以舌背上人字形的界沟分为舌体与舌根两部分,舌体的前端称舌尖,界沟后端的小凹为舌盲孔,是胚胎时期甲状舌管的遗迹。

2.舌黏膜活体呈淡红色,覆盖于舌的两面。舌背的黏膜形成大小各异的突起,为舌乳头。舌根部黏膜内淋巴组织则形成结节状隆起,称舌扁桃体。

舌乳头包括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数目最多,体形甚小,遍布于舌背前2/3;菌状乳头略大于丝状乳头,色较红,呈钝圆状,量较少,多散在于舌侧与舌尖的丝状乳头间;轮廓乳头体形最大,7~9个,排列在界沟前方;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的后部,为每侧4~8条平行叶片形的黏膜皱襞,儿童较清楚。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及咽后壁等处的黏膜内含有味蕾,为味觉感受器,具有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觉功能。

舌下面的黏膜于中线处连于口腔底的前部形成舌系带。口腔底处舌系带两侧的小突起为舌下阜,舌下腺大管和下颌下腺管开口于此。舌下阜两侧的带状黏膜皱襞为舌下襞,内有舌下腺。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3.舌肌包括舌内肌和舌外肌,它们的肌纤维常交织,并协同运动。

(1)舌外肌:起于舌周围各骨,止于舌,包括颏舌肌、舌骨舌肌和茎突舌肌等,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其中颏舌肌是一对强而有力的肌,起自下颌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放散,止于舌正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如一侧颏舌肌瘫痪,当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

(2)舌内肌:起点和止点均在舌内,收缩时仅改变舌的形状。根据肌纤维方向可分为纵肌、横肌和垂直肌。

(五)唾液腺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围,能分泌并向口腔内排泄唾液。根据腺的大小和位置,唾液腺分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两类。后者小,数目多,位于口腔各部黏膜内。大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1.腮腺腮腺最大,以下颌支后缘为界将其分为浅部与深部。浅部覆盖于下颌支与咬肌后份的浅面,略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腮腺管长3.5~5cm,自浅部前缘发出,约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水平向前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弯向内侧,斜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牙冠平对的颊黏膜处,开口处形成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体下缘以及二腹肌前、后腹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其导管长约5cm,自腺内侧面发出,沿口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口底舌下襞的深面,其导管有大管1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5~15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二、咽

(一)咽的位置与形态咽为上部较宽、前后扁窄的肌性漏斗状管道,长约12cm,其内腔称咽腔。咽上端起于颅底,下方在第6颈椎下缘(环状软骨)处移行为食管。咽的前方自上而下借鼻后孔、咽峡和喉口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是消化管与呼吸道共同的通道。

(二)咽的分部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1.鼻咽部位于颅底与软腭之间。两侧壁于下鼻甲的后方有咽鼓管咽口,鼻咽腔经此口通向中耳鼓室。咽鼓管咽口平时是关闭的,吞咽或打哈欠时开放,空气通过咽鼓管咽口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咽部感染时,细菌也可经该口至咽鼓管传播到中耳,引起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较短而宽,咽鼓管咽口与咽鼓管鼓室口在同一高度,故儿童患急性中耳炎远较成人为多。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隆起为咽鼓管圆枕,它是寻找咽鼓管的标志。咽鼓管圆枕后方为咽隐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咽部的淋巴组织丰富,后上壁为咽扁桃体,在儿童尤为发达,甚至可因过度增大而影响呼吸等功能。咽鼓管咽口附近的黏膜内有咽鼓管扁桃体。

2.口咽部位于咽峡后方,软腭至会厌上缘的部分。该部舌根与会厌之间有3条黏膜皱襞,即正中的舌会厌正中襞及两侧的舌会厌外侧襞,襞间的凹陷称会厌谷,为异物易逗留处。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围成的扁桃体窝内,呈椭圆形,具有防御功能。该扁桃体内侧被覆黏膜,黏膜上皮向扁桃体实质内下陷,形成12-20个小管状凹陷,称扁桃体小窝,为病原菌易停留繁殖的场所。

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位于口腔、鼻腔至咽的入口处,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功能。

3.喉咽部位于喉口与喉的后方,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自会厌上缘至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该部在喉口的两侧有深陷的梨状隐窝,是异物易存留之处。

三、食管

(一)食管的位置和分部食管为一扁平肌性长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上于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咽,下经贵门与胃相连,长约25cm,可依其行程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3部。颈部自起始端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胸部自胸骨颈静脉切迹至膈食管裂孔。腹部自膈食管裂孔至贵门。

(二)食管各部的毗邻

1.食管颈部的毗邻食管颈部长约5cm。其前方为气管颈部,后方有颈长肌和脊柱。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两侧为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食管颈部位置稍偏左侧,故食管颈部手术入路以左侧为宜。

2.食管胸部的毗邻食管胸部长约18cm,占食管全长的7/10,食管前方自上而下有气管、气管杈、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右肺动脉、迷走神经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迷走神经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后动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份。右侧有奇静脉弓。食管的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胸部,是食管异物嵌顿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此外,左心房扩大可压迫食管,食管钡餐造影时出现明显的压迹。

3.食管腹部的毗邻食管腹部长1~2cm。前方有迷走神经前干经过,后方有迷走神经后干。

(三)食管的狭窄食管的管径并非上下均匀一致,这与食管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邻近器官有关,最重要和有意义的是食管的3处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部,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这三处狭窄部是食管异物嵌顿和食管瘤的好发部位。

基础医学综合:消化系统

四、胃

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上接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容量约ml,胃具有容纳和搅拌食物、分泌胃液、内分泌等功能。

(一)胃的形态胃的形态因人而异,与性别、年龄、体型、体位、呼吸、腹肌张力、胃的盈虚以及周围器官等有关。胃中度充盈时呈袋状,空虚时呈管状。胃有两口、两壁和两弯。胃的入口称贲门,连通食管腹部,较固定;出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上部。幽门的浆膜下有环行的幽门前静脉,为手术中确定幽门的标志,但尸体上不明显。胃前壁与肝的脏面、腹前壁等相贴,胃后壁构成网膜囊前壁的一部分。胃的上缘凹陷,称胃小弯,有肝胃韧带附着,比较固定;下缘隆凸,称胃大弯。胃小弯最低处弯曲成角切迹。

(二)胃的分部胃可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部。贲门部是指贲门附近区域,界限不明确。胃底为贲门平面以上,食管腹部左侧的膨隆部分,临床称为胃穹窿。婴幼儿的胃底较低,不明显,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现象。幽门部(临床上也称“胃窦”)位于角切迹至幽门之间,该部又借胃大弯处不明显的中间沟,分为左侧膨大的幽门窦和右侧呈管状的幽门管两部。幽门窦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其附近的胃小弯处。胃体是胃底和角切迹之间的部分。

(三)胃的位置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在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4]

(四)胃的毗邻胃前壁右侧被肝左叶覆盖,左侧邻膈,被左肋弓覆盖,中间部与腹前壁相贴,为胃触诊部位;胃后壁隔网膜囊与左肾、左肾上腺、脾、胰、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共同构成胃床。胃底与膈和脾相邻。五、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在成人,全长5-7m,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3部。小肠是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并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

(一)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介于胃与空肠之间的肠管,因总长约有12个横指的宽度(20~25cm)而得名。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因此,十二指肠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其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呈“C形,环绕胰头,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

1.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接续降部。上部起始处有大、小网膜附着,属于腹膜内位,故活动度较大。近幽门约2.5cm的上部肠管,壁较薄黏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鬟,钡剂线下呈三角形阴影,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长7-8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续于水平部。降部为腹膜外位,几乎无活动性。降部的内侧紧邻胰头、胰管及胆总管。降部黏膜多为环状皱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黏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在十二指肠纵鬟的下端,约于降部中、下1/3交界处,可见圆形隆起的十二指肠大乳头,其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肝胰壶腹的开口处)。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

3.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水平向左,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此部也是腹膜外位。其前方有肠系膜根和其中的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故当肠系膜上动脉起点过低时,可能会压迫此部而引起十二指肠肠腔郁积、扩大,甚至梗阻,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4.升部长2~3cm,由水平部向左上斜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上后壁被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的十二指肠悬肌连至右膈脚。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或称Treitz韧带(ligamentofTreitz),Treitz韧带是腹部外科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二)空肠与回肠空肠和回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接续盲肠。它们借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所以空肠和回肠也称为系膜小肠,属腹膜内位器宫,其活动度较大。空、回肠连于肠系膜的边缘为系膜缘,相对缘为游离缘或对系膜缘。

空肠和回肠形态结构不完全一致,但两者无明显界限,渐进发生变化。空肠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全长远侧的3/5,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在右髂窝续盲肠。外观上,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空肠与回肠的黏膜形成许多环状襞,并有大量小肠绒毛,因而极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环状襞在空肠最密、最高,向下逐渐减少、变小,到回肠下部几乎消失。空肠与回肠的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内含有淋巴滤泡,其分为孤立淋巴滤泡与集合淋巴滤泡两类,前者见于空肠与回肠,后者多见于回肠下部;集合淋巴滤泡又称Peyer斑,有20~30个,呈梭形,其长轴与小肠长轴一致,常位于回肠的对系膜缘。肠伤寒的病变发生在集合淋巴滤泡,可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肠系膜的厚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厚,脂肪含量越来越多。空、回肠肠系膜内血管的分布也有区别,空肠的直血管较回肠长;回肠的动脉弓级数多(可达4级或5级弓),而空肠的动脉弓级数少。

另外,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对系膜缘上,约2%的成人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管径与回肠近似,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期卵*囊管残留所致。此憩室可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故症状与阑尾炎相似。

六、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m,全程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3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带是由肠壁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